1977年,中断了十余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,这次不同寻常的考试虽然改写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,但参考人数占适龄青年总数,不值一提。这一年的分省考试,北京作文题是《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》。
与此类似,恢复高考的前5年,作文题多数围绕个人抱负,深刻烙下时代背景。从1978年《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》,到1979年将《第二次考试》改写一篇《陈伊玲的故事》。
这期间,据有关资料测算,1977—1981年,普通高考录取率分别为4.8%、6.6%、5.9%、6%、5.5%,远低于“文革”前五年的高考录取率。高考还是少数人实现阶级晋升的手段,“一考定终生”的制度根深蒂固。
进入80年代,作文题出现了明显的变化。初期展现个人抱负,体现社会变革与个人抱负唇齿相依的关系,中期以后更关注社会的变革和鼓励变革,这是一个时代特点。1981年《毁树容易种树难》、1982年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》、1983年漫画《这下面没有水,再换个地方挖》。基于当时刚恢复高考制度,高校停止招生、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,国家鼓励考生为家国命运而努力,同时也是对无法参与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适龄青年的自我救赎的鼓励。